屈原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公元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曾任左徒、三闾大夫,对内积极辅佐楚怀王选贤用能,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和谗言诽谤,先后被流放到汉北和沅湘一带。公元前278年,楚国国都郢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与汨罗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行吟泽畔的屈原在汨罗江上抱恨自沉,以身殉国。汨罗江岸的百姓闻讯赶来,争相驾船打捞。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此后,吃粽子、划龙舟、插艾叶、挂香囊等端午习俗,成为人们纪念屈原的重要方式。
千百年来,汨罗江畔的人们把端午节的习俗都献给了屈原,节俗在沿袭中充盈演变,但亘古不变的是对先贤的追思和敬仰。屈原文化代代相传,爱国忧民、团结拼搏、求索奋进的精神基因,从汨罗江出发,融进了湖湘文化的灵魂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标志的重要部分。2009年,以纪念屈原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端午节及其传说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汨罗,是屈原晚年行吟求索之地、浪漫主义诗歌发源地,也是屈原文化传承地,被誉为“端午源头、龙舟故里、诗歌原乡”。两千多年来,汨罗江弦歌不绝、桨声不断,端午龙舟文化在这方热土代代相传。
相传屈原被流放时,曾在玉笥山上居住多年,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自沉汨罗江,沿岸人民为他修祠纪念。晋代《拾遗记》记载:“楚人为之立祠,汉之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