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江上的念想与祝福 | 汨罗粽子与屈子文化

2024-05-15

热气腾腾的粽子出笼了,粽叶的清香随即扑鼻而来,粽子小巧精致,只有“一口”的分量,由此被称为“一口粽”。迫不及待地拉掉线绳,拨开层层包裹,晶莹透亮的糯米凝成团团的角状,仿佛是一个盘坐在油绿粽叶上的白娃娃。

这粽子的饮料是古法制成,经草木灰调汁的碱水浸泡,糯米不但变得色泽通透,其味道也散发出特殊的香气。与很多中药材一样,碱水粽不宜多食,但适量食用却具有养生的功效。

在粽子的发源地、湖南岳阳市的这个美丽的小城——汨罗,吃粽子,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习俗,而是普通百姓饮食的日常。采粽叶、泡糯米、制馅料,就是如同切菜淘米一样的人间烟火。


汨罗粽子,是汨罗的地理标志产品,也是“非遗”文化产品,同时它还是汨罗屈子文化产业的代表产品。但最重要的却是人人都知道的那些故事,那些关于它的传说、关于它的纪念。


   

屈原作为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代表的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起源。他的诗词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浪漫主义风格,而他的家园情怀,政治理想以身殉国、义薄云天的崇高,则让他成为古往今来的人们所敬仰和推崇的先贤。我们至今延续了几千年的纪念屈原的习俗和活动,不论是投粽子喂食防其啃食屈原,还是千舟竞发打捞屈原遗体,虽无从考证其历史的渊源真实与否,但是,这些传说故事代表了人们的一种敬仰之心—对人类伟大精神的敬仰。


在这小小的食点身上,蕴含着如此深沉的精神寄托与文化传承。但另一方面,它也承载着汩罗人在它身上所看到的,能够带动整个地区文化经流畅发展的潜力。


图片


2006年5月,以粽子制作为主要习俗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2009年9月,包含汩罗江畔端午习俗在内的中国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4月,汨罗将“粽子制作技艺”单列,被汨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汨罗作为端午文化源头,包粽2000余年。汨罗现有粽子加工企业8家,分别是屈之源、楚舟、屈子斋、龙舟故里、汩粽牌、汨罗江、香草牌和楚兮原粽。目前,汩罗粽子生产规模年产量近4000万个,年产值近8000万元。


图片


湖南省屈之源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刚开始做粽子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小作坊,如今企业的粽子年收入突破千万元。2019年,由屈之源组织发起的制作技艺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屈之源品牌专卖店里,公司负责人拿起他们正在销售的一款粽子礼盒“我们没有把我们的品牌的名字放在中间,而是把“汨罗粽子”四个字放在了中间,因为汩罗粽子不是我们一家专属,而是代表着整个汨罗的粽子文化。”负责人说“汩罗粽子有其历史源头,我们也想为家乡做点事,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出 一分力。同时,作为岳阳粽子行业的龙头企业,我们也有责任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分享